石太高速公路改扩建3分部起讫桩号K657+450~K666+600,全长9.15公里。以K661+600为界,小桩号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,路基宽度33.5米,大桩号采用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,路基宽度42.0米。石太高速是河北省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。老一辈中建路桥人带着经验与探索,参与修建了原石太高速。如今,中建路桥人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,对石太高速进行改扩建施工。
“建证传承,擘画石太新篇章”
2022年底,中建路桥人进驻石太高速改扩建项目,正式拉开建设帷幕,在这个承载着中建路桥先辈记忆的地方,全体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践行“忠诚实干 争创精品”中建路桥(红色路)精神。面对项目建设重难点,项目党支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项目高质量生产,积极协调各方资源,推进项目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,以创建“建证传承∙拓路先锋”党建品牌为契机,成立“安全拓路”“品质拓路”“高效拓路”3支党员先锋小组,大力开展“三亮三创三比”活动。全体建设者攻坚克难,奋勇前行,先后解决了项目征拆报批手续繁琐、旧桥拆除危险系数高、不断交施工交通管控难、交通导改施工内容复杂等诸多难题,高标准、高质量完成了甘陶河大桥首墩浇筑、平赞枢纽互通首次爆破、南绕城枢纽互通N匝道小桥首片T梁架设、平赞保通路水稳层摊铺等重要施工节点任务。
“智慧建造,助力百年品质工程”
石太高速改扩建项目3分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全过程践行“智慧建造”发展理念,打造智慧工地,助力百年品质工程建设。智慧工地建设以“智慧工地大数据中心”为数据集成枢纽,具体功能诸如实时工地监控、智慧梁场、智慧钢筋加工厂、环境监测、BIM技术应用等多方面,多角齐发力,共筑通途。
智慧梁场。在20800平方米的智慧梁场,智能系统贯穿整个T梁生产周期。智能张拉系统为每一片T梁量身定制钢绞线张拉控制力,系统通过实时监测,为技术人员提供施工数据,确保每片预制梁钢绞线处于最佳张拉状态,有力保障了预制梁的质量。此外,建设者为每个梁板建立电子档案,梁板上的二维码详细记录了尺寸、钢筋间距、桥梁角度、设计方量等信息,使得T梁生产过程更加可控,对成本控制、溯源追责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智慧钢筋加工厂。在4500平方米的智慧钢筋加工厂内,偌大的场地,成堆的构件,工人却寥寥无几。全自动钢筋焊接机器人“舞动手臂”,按照提前设置好的焊接参数进行标准化作业。一台机器人能替代4到5名焊接工人,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,而且焊点饱满合格,能精准满足工艺要求,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误差,全面提升了T梁生产质量和效率。
BIM技术应用。面对施工区域地形复杂,挖填土石方量大,多匝道不断交施工等难题。在三维倾斜摄影技术与BIM技术的加持下,三维实体模型让2274000立方米土石方量和约297700平方米清表面积的测量工作变得简单高效。应用BIM技术项目,建设者还模拟了平赞互通5个匝道拆除、新建施工的全过程,分析出了施工组织“三步走”的实施路径,验证了不断交施工的可行性。
“绿色建造,践行低碳新理念”
石太高速改扩建项目3分部坚持“优质耐久、安全舒适、经济环保、社会认可”和“内实外美、功能完善”建设总体要求,全力打造碳中和高速公路典型示范工程。
项目入场之初,便确立了争创河北省“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”的创优目标,项目部研究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、项目经理为组长,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,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绿色施工管理小组。围绕“五桥一路基”主要工程,管理小组对标行业先进,结合项目施工情况,合理设置“五节一环保”绿色施工指标(环境保护、节材、节水、节能、节地、人力资源节约),为各项工作设定完成目标值,指定管理部门,明确责任人,筑牢绿色建造的第一条战线。
多措并举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。项目通过引进环保监测设备,建设绿色环保场站,调整施工过程工艺工法,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、建筑垃圾等方式,极大减少了扬尘、污水、噪音和有害物质的排放,提升了项目生产资源的回收率和再利用率;在现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、混凝土养护节水技术和自动加压供水系统的加持下,对施工过程用水进行分别计量,实现非传统水源再利用率占总量的72%,循环水利用率占总量的97%的管理目标;施工过程中多运用可周转工具式围墙、栏杆,临建使用箱式板房,钢材损耗率较预期降低1.2%,土工材料损耗降低4%,压浆料损耗降低2.5%;照明采用太阳能路灯节能环保技术、限电技术,用电分别计量,节电设备配置率超过85%。一系列的绿色施工举措,为全面打造碳中和高速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奠定坚实基础。